kenya

-肯亞-

 
PB300308.JPG

 
 

About Kenya

肯亞為咖啡發源地衣索比亞鄰國,卻在歷史上晚了近1000年才開始生產咖啡。肯亞咖啡開始發源是從19世紀晚期由法國傳教士帶入波旁種種植,但直到20世紀英國殖民的時期才開始大量生產。在20世紀時,英國在肯亞創立了『史考特農業實驗室』,也是我們現在熟知的Scott Agricultural Laboratories (簡寫SL)。在SL,希望能夠順利發展出抗蟲害及乾旱的品種,而其品種中為SL28/SL34兩者最為突出。這兩者也在肯亞大量種植,成為最常見的兩大品種。然而SL品種系對於葉鏽病的抵抗能力較差,在後期也有了Batian / Ruiru等品種作為肯亞的主要生產品種。

大多熟悉的肯亞產區如Nyeri, Kiambu, Embu...等地區的產季約為每年11月-2月,但在肯亞山東北側的Meru則是在每年夏季(5-8月)的時候收成。肯亞咖啡因為當地土壤豐富的磷酸,表現相當有個性,在孕育咖啡植栽的土壤中輸出了與其他產國不同的養分。而肯亞的處理廠大多也都臨近河流,並且取用河流的水源作為後製處理使用。也因為豐富的水源,肯亞在後製處理上使用相當多的水,在帶殼豆的發酵上更是有相當大的著墨,甚至有所謂雙重發酵、三次發酵的做法。都幫助咖啡能夠表現出明亮的風格,也間接表現出肯亞獨特的酸值感受。

 

相信在許多人心中,肯亞的咖啡都有一個不可取代的位置,對Tri-Up來說也不例外。我們除了希望能夠找到乾淨、透亮的肯亞咖啡,也希望能夠提供與眾不同的選擇。

 

 

Facts in Kenya

PB280025.JPG

1.品種

Variety

以肯亞品種來說,品質較高的還是SL系列。但是SL的缺點就在於對葉鏽病的抵禦能力差,且容易被CBD影響。CBD會造成整個咖啡果實在熟成時無法汲取養分,導致整個果實在樹上像是果乾一般,卻一點果肉和果膠都沒有。因為SL相當嬌嫩,Batian跟Ruiru11這兩個有CBD和葉鏽病抵抗能力的品種,相對就更容易種植且產量也大。現在在Nursery,也有使用嫁接的方式,維持SL的根,和Ruiru的葉。所以能夠有接近SL的風味但仍舊可以抵抗葉鏽病和CBD。


PB290219.jpg

2.水洗與雙重水洗

Washed and Double Washed

肯亞的水洗會放置在有水的發酵槽約18-24小時,移除果膠。然後,送往渠道進行刷洗,後接曬床。這樣的做法屬於正常水洗。然而,雙重水洗,則會在水洗渠道刷洗完之後再送往另一個發酵槽,當地人稱為Soaking Tank浸泡槽。他們相信這樣會讓咖啡的顏色變得更好看,會有更好地賣相。而這樣的做法,會使得帶殼豆上的果膠殘留更少,乾燥完後就會有更明亮的酸值和乾淨度。


PB280124.JPG

3.

日曬處理

Natural

即便鄰國衣索比亞日曬的出口量相當高,而在肯亞,日曬製程則是不那麼常見,其中的原因有幾項。第一,該產國的豆型較大,要乾燥所需時間相對較長。第二,濕度較高,讓這個地方不太適合進行乾燥。第三,其實沒什麼農民想要處理日曬,大多還是以傳統的水洗製程進行。在沒經驗的前提下,要求農民進行日曬處理風險相對較高。

PB290287.JPG

4.

處理廠

Wet Mill or Factory

在各個咖啡產國的每個處理廠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,但大多大同小異。而在肯亞,水洗製程的乾燥跟其他國家較為不同。以其中一間處理廠為例,在乾燥階段會將帶殼豆在很早的時候放置在曬床上直接曝曬。待其帶殼豆吸收完熱能之後,將網布包裹蓋住帶殼豆,避免直接曝曬。這樣的做法會維持四天左右,直到帶殼豆裡面的水分移除,才開始正常曝曬的程序。這樣的做法,主要是避免因為太強的熱能而導致帶殼豆的殼破裂。而乾燥程序則可能在14-21天。

PB280113.JPG

5.

乾式處理廠的程序

Dry Mill

許多乾式處理廠都會直接建在合作社附屬的其中一個濕式處理廠。程序上會是帶殼豆進行去殼,經過目數篩檢之後,再轉送至密度篩檢。裝袋後,放置在倉庫靜置。

PB290176.jpg

6.

分級制度

Grading

肯亞的分級制度是按照粒徑分析去做的,時常我們會聽到AA、AB和C,這代表著不同目數大小,總共分為7級。由大而小分別是如下:E (21)、AA (18)、AB(16)、C(14)、PB (12) 和 Other Grades。然而,許多人會覺得AA比較好,因為名字上也比較好聽。但實際上,有很多包含像是C級,都有不錯的表現。另外,PB必須要不同的篩網做篩檢。